苏中战役

1946年发生在江苏省的自卫反击战
苏中战役,又称解放战争时期苏中“七战七捷”,是解放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省中部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1946年夏季,国民党军五个整编师约十二万人向江苏中部解放区进犯。华中野战军主力约三万人,采取大踏步进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战法,从7月13日至8月27日,在如皋泰兴南通海安邵伯地区连续作战7次,均获胜利,歼敌6个旅和5个交警大队,共5万人。

战役背景

1946年6月下旬全面内战爆发后,7月上旬国民党以正规军58个旅约46万人向华东解放区发起进攻。[1]苏中解放区是华东解放区的一部分,南濒长江,北连淮阴淮安,东临黄海,西抵运河,直接威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第1“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指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集结于长江北岸南通靖江泰兴泰州一线,企图先占如皋海安,尔后再沿(南)通(赣)榆公路和运河一线向北进攻,与向淮南、淮北进攻的国民党军相配台,夹击苏皖边解放区首府淮阴。
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中央军委曾设想,在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后,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山东野战军进击豫东和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以华中野战军由苏中西出淮南,进击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作为策应。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等鉴于苏中地区物产丰富,补给方便,部队成分多系苏中人民子弟兵,熟悉地形、民情,在苏中作战比较有利。遂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华中野战军土力第1步在苏中作战,第2步出击淮南。中共中央军委于7月4日指示: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等地国民党军可能同时发动进攻,我先在内线打几仗,再转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2]据此,粟裕和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决定集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3万余人的兵力,在苏中军区部队和民兵的配合下,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法,实施机动作战,迎击进犯苏中解放区之敌。第10纵队及地方武装扼守苏中解放区的南大门邵伯,阻击可能由扬州北犯之敌;第1、第6师和第7纵队集结于如皋海安地区待机。充分利用在解放区内作战的有利条件,从7月13日~8月27日,先后取得宣(家堡)泰(兴)攻坚战、如(皋)南急袭战、海安运动防御战、李堡攻歼战、丁堰林梓攻坚战、如(皋)黄(桥)公路遭遇战、邵怕防御战等7次作战的胜利。[3]
华中野战军在得悉国民党军将于7月15日同时进攻黄桥、如皋、姜堰、海安等地后,为争取先机制敌,由第1、第6师各以5倍于敌的兵力于7月13日突然向守备较薄弱的宣家堡、泰兴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第19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地营发起攻击。激战至15日拂晓,除据守泰兴城核心据点庆云寺的第57团团部外,共歼其3000余人,获初战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