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武装

国家或政治集团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
地方武装,是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通常是国家或政治集团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地方武装虽然在形式上都是群众性武装组织,一般在农闲时集结训练,维持地方治安,但必要时也可外调作战。从政治上看,地方武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因隶属于不同政权、政治集团,有着不同的阶级性质和使命。[2]
明代初年,沿海边境有“民兵”,由边郡乡民为防倭寇自发组建,同时还有应募参与军事行动的“乡兵”。明朝中叶,农民暴动频发,明廷组织地方豪强武装戍守战略要地。清代,官府和地主士绅招募乡民建立团练;义和团原是反清秘密组织,甲午战争后,义和拳等团体组合发展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斗争组织。民国时期的地方保卫团,作为警察辅助组织,起初用于强化社会治安,后来被国民政府所利用。[2]
抗战时期的主要地方武装包含山东纵队、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等。[3][4][5][6]山东纵队经五期整军实现正规化,后与八路军115师融合,成为“地方正规兵团”,支撑山东成为基本覆盖一省的敌后根据地。[3]东江纵队是由中共组建的东江游击队,支撑起华南抗日武装体系,被党中央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4]琼崖纵队前身为琼崖讨逆革命军,在孤岛之上坚持游击战争,抗击日、伪、顽势力,作战2200余次。[5]

历史发展

从政治上看,地方武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因隶属于不同政权、政治集团,有着截然不同的阶级性质和使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