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沃尔夫

克里斯塔·沃尔夫
克里斯塔·沃尔夫(1929-2011),德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作品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创作手法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亦深受西方读者的青睐。在数十年的创作生涯里,沃尔夫几乎囊括了德国所有的文学奖项,2002年还获得了有“文学奥斯卡奖”之称的最高奖“德国图书奖”,并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1]

人物经历

克里斯塔·沃尔夫出生于波兰瓦尔塔河畔的兰茨贝格,原名Ihlenfeld。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她是德国人,因此被迫迁离家园,越过新划定的奥德-尼斯边界,定居在未来的德国民主共和国(东德)的梅克伦堡。在那里,她度过了青少年时期。1949年至1953年,她在耶拿大学莱比锡大学学习日耳曼学。1949年,她加入了德国统一社会党。1953年至1959年,她在德国作家协会工作,自1956年起,担任柏林新生活出版社主编,1958年起担任《新德国文学》杂志编辑。1961年,她以小说《莫斯科的故事》(Moskauer Novelle)首次亮相文坛,尽管这部作品并未在联邦德国发行。自1962年起,她成为一名职业作家。1963年,她凭借小说《分裂的天空》(Der geteilte Himmel)声名鹊起,随后她的创作才华得以充分发挥,在德国统一之前,她又创作了包括《对克里斯塔·T的思考》(Nachdenken über Christa T.)(1968)、阐述其美学思想的论文集《阅读与写作》(Lesen und Schreiben)(1971)、电影剧本《蒂尔·厄伦史皮格尔》(Till Eulenspiegel)(1972)、小说《菩提树下》(Unter den Linden)(1974)、《童年典范》(Kindheitsmuster)(1976)、《虚无飘渺》(Kein Ort. Nirgends)(1979)、《卡桑德拉》(Kassandra)(1983)、《故障》(Strfall)(1987)和《夏天里的故事》(Sommerstück)(1989)在内的多部作品。自1978年起,沃尔夫前往多个国家,包括美国苏格兰瑞士联邦德国进行演讲。德国统一的当年,她退出了德国统一社会党。2011年12月1日,克里斯塔·沃尔夫在柏林逝世,享年82岁。[2]

艺术风格

克里斯塔·沃尔夫属于民主德国知识分子改良派中的一员,在1989年东德巨变之际,她曾向涌向西方的东德民众发出“为了我们的国家”的呼吁,随着民主德国最终走向崩溃以及德国统一成为事实,沃尔夫又像很多怀有社会主义乌托邦梦想的民主德国的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痛苦的精神危机。她走过的思想历程是向她曾坚信的乌托邦信仰告别的过程,对乌托邦信仰的探讨一直是她在这期间文学创作的一个中心主题。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小说擅于将女性的疾病作为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以象征和隐喻作为审美手段和叙述策略,感叹和控诉女性的悲苦人生,解剖积弱成疾的主体危机和社会病态。她的作品既是德国女性精神疗伤的备忘录,也是时代的精神隐喻和社会的历史表征。克里斯塔·沃尔夫是德国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她以女性的“疾病之躯”作为小说惯用的主题和意象,从女性视角书写与现实生活难以调和,甚至有些格格不人的“病女人”的生活画卷。她们的人生交织着烦闷、哀愁、失望、疾病和死亡,她们的不幸遭际镌刻着作家成长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