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聪(1363—1398),字仲谋,号石林,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人,明代杰出外交家。[1][2]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中举,次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之职(掌传旨、册封等事务)。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奉明太祖之命出使缅甸国和百夷;当时朝中大臣纷纷赠诗送行。[3] 生平事迹
李思聪是明初杰出的外交家、诗人,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出生于筱塘村。从小好学,天性慈孝。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参加甲戌科殿试,登金榜二甲第12名,赐“进士出身”。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出使缅甸国和百夷。 “百夷”系对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的民族泛称(或地域称谓)。百夷之西南与缅甸国接壤。据史载,缅甸与百夷“连岁横兵”,互相敌视。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缅国王遣使来朝,控诉百夷首领思仑发,侵夺其境。洪武二十九年复来诉。明太祖命行人司和礼部遴选“素有志操及善于辞令者”作为使臣,平定边乱。行人司首领杨大用(杨砥)举荐了李思聪和钱古训。于是,“帝遣行人李思聪、钱古训,谕缅及百夷”。 李思聪与钱古训等,从南京出发,经保山,过怒江,越高黎共山,到达百夷(此地古称”麓川“);后又乘船行入缅国,宣读大明皇帝的圣谕。缅王听命,表示愿与思仑发议和。在缅国短暂停留后,李思聪等折回麓川,劝谕思仑发不要兴兵侵缅。此时,恰逢其部下刀干孟反叛,李思聪等晓以大义,化解叛乱。思仑发心存感激,愿罢兵和解,并赠重礼,李思聪等婉言谢绝。思仑发越发诚服,后率兵护送其至怒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