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179平方公里,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合肥滨湖科学城创新引领核、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在全国177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九年位居前十名。[1]截至2021年6月,高新区常住人口26.99万人。[2]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了科大讯飞、科大国盾、四创电子、华米科技、阳光电源、安科生物、纯源镀膜等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空天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国声谷”成为中国首家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聚集企业7万余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累计3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54家。[1]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载 “参与全球竞争,创新引领未来”的战略使命,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按照中心“4+4+N”的战略构架,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个领域,参与和推动核心层、中间层、外围层、联动层四个层级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集科技、产业、人文、 山水于一体的现代科技新城。[3]
2018年4月,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跻[jī]身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2020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安徽省创新馆时,合肥高新区参展企业248户,占比59%;园区参展成果971件,占全部展出成果的73%。[1]2022年,合肥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3.9亿元,同比增长4.3%。[4]2022年8月,合肥高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园区。[5]2023年初,合肥高新区在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中位居第7名。[4]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