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垛石街道-抖音百科
垛石街道,位于济阳县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东与曲堤镇相接,北与商河县交界,西与新市镇、太平镇接壤,南与济阳镇相连。人口7.3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为济阳县人口第三大镇,耕地面积15.7万亩,为济阳县第一大镇。1957年2月建垛石桥乡,1984年3月建垛石桥镇,镇政府距济阳县城15公里。2001年3月,垛石街道由垛石桥镇、唐庙乡、索庙乡合并成立。辖130个行政村,约7.3万人,版图面积175平方公里。2001年3月,垛石街道由垛石桥镇、唐庙乡、索庙乡合并成立。辖130个行政村,约7.3万人,版图面积175平方公里。党的十三大以来,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1] 历史沿革
垛石街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镇内主要有唐朝皇帝南巡乘凉的地方“歇凉寺”,有传说中的“仙人”张稷若祠堂,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唐槐,镇北有后楼封建地主庄园。垛石街道原名垛石桥镇,与徒骇河上垛石桥有关。垛石桥坐落在今垛石街道政府驻地的徒骇河上,始建年代无考。据史料记载,至少在400多年前即有此桥,又名杜家水桥。垛石桥叠石做垛,续以土坝。 时该桥“为燕齐通衢[qú],济青登莱冠之客,约车往来者,日无停晷[guǐ]”。章丘、长山(今邹平)一带麦米输往德州仓,率经此桥。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徒骇河大水把桥冲毁,造成交通阻梗 。县令组织人财物力,主持重新修起了高1.2丈,宽1.9丈,共15孔、总长14丈的垛石西桥。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行过一次重修。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增修了高1.4丈,宽1.6丈,10孔,总长16丈的垛石北桥。北桥与西桥相距半里远。后北、西两桥多次毁于徒骇河大水,先后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二十六年重新修建,“用工数万,费用千金”,确保了水流畅通,交通方便。今横跨徒骇河的大桥是1969年投资修建的钢筋混凝土桥,已无“垛石”的成分。但在加强内外交通,振兴当地经济,促进县域发展,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