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最初为清朝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初见于明末时代,因为最初分布于哈拉哈河(又译为喀尔喀河)而得名。喀尔喀人(Khalkha-Mongols)是蒙古民族中较大的一支,占蒙古国居民的80%以上,中国境内也有少数喀尔喀部落存在。喀尔喀蒙古语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蒙古国90%的居民以及别处许多蒙古族也懂喀尔喀语。[1] “喀尔喀”之词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在《蒙古秘史》,写法是“哈勒哈”,跟“喀尔喀”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后盾、挡牌”的意思。喀尔喀蒙古,因在大漠以北,亦称外蒙古。[2]百年前,喀尔喀蒙古族的一支因灾荒与战乱,从 遥远的漠北高原迁徙到了肃南县的白银乡、阿右旗的阿朝苏木及甘州区的平山湖乡。[1] 喀尔喀蒙古族至今依然保留着喀尔喀独特的游牧文化和民族风情,喜欢歌唱,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唱法——蒙古长调。[1]喀尔喀蒙古族青年男子和未婚少女均穿斜襟坎肩,而已婚女子则穿对襟坎肩。喀尔喀蒙古族妇女头饰具有古老的动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征,其形状似牛角,显现出壮观大气的特征。喀尔喀蒙古族人大多有戴帽子或者用头巾缠头的习俗,帽子不仅是一种御寒和装饰用品,而且用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喀尔喀蒙古族人的男袍比较肥大,可以显示男子的雄健与豪放;女袍相对紧身合体,可以展示妇女的苗条或健美。[3]
历史
传统上喀尔喀人曾是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统治下组成一个军事帝国。明末为达延汗六万户之一。其后几个世纪,他们在不断扩张的俄罗斯帝国和满族人所建帝国之间受压迫。内喀尔喀(喀尔喀东部诸集团)臣服于满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居住于现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