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巴图孟克

北元时期蒙古可汗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1473[3]-1517年[2]),也称达延汗、大衍汗、歹颜汗,北元时期(明代)蒙古可汗,蒙古帝国第32位大汗,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巴彦蒙克济农之子,察哈尔蒙古鼻祖。[9][2]
成化十二年(1476),巴图孟克的父亲在内讧中被杀,巴图孟克成为遗孤。[11][12]1479年,满都海夫人嫁给了年方7岁的巴图孟克。[3]1480年,由于满都鲁无嗣,巴图孟克被拥立为汗,尊称“达延汗”。[13][14]此后,巴图孟克与满都海夫人一起率部征服瓦剌,讨平兀良哈之乱。成年后他力行改革,平息叛乱,结束了蒙古地区近百年的混战,使蒙古部落重新统一,汗权得到了巩固。[2]巴图孟克把分散割据的大小领地归入六万户,分左右翼,大汗自领左翼察哈尔、喀尔喀和兀良哈三万户,驻帐于察哈尔万户;封其一子为济农,统率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三万户,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分封诸子为万户领主,作为大汗宗藩;他收回东蒙古异姓领主的世袭封地,把他们降为汗廷与诸子的属官;又废除太师丞相等旧职,终结了成吉思汗以来同姓台吉与异姓大臣并立的格局,使百年来的权臣专权、内斗和分裂一并收场。这一举措深刻塑造了漠南、漠北日后的部族面貌,也奠定了蒙古社会长期发展的制度根基。其前期,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和平通贡互市关系,后期则冲突不断。[15][4][10]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巴图孟克去世,在位38年,终年44岁。[2]

人物生平

幼年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