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国道

道路的名称
105国道,又称“简称京澳线,编号G105”,是中国的一条国家级主干道。它始于北京,终于广东珠海,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西等多个省份,全长约2717千米。105国道的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分段建设与改造,于21世纪初全线贯通。[1][2][3]
105国道路况良好、设施完备、交通繁忙。其设计速度为100km/h,采用四车道或更多车道的设计,能够满足大量的车流需求。目前,G105国道中山段北段日均车流量早已超过十万辆次,南段日均车流量也已接近十万辆次。105国道在中国的交通体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连接了华北、华东与华南三大经济区,对于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区域间的物流联系、方便人员流动具有关键意义。此外,由于它连接了中国的首都与南方经济中心,因此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1][2][4]

历史沿革

105 国道(G105)是中山珠海之间最悠久的交通通道。 该道路于 1981 年 4 月被列为国道,G105国道,起于北京市,终点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全程2717千米,经过广东等8个省级行政区。在这条国家级南北主干道上,中山城区至珠海段的历史 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27 年,郑芷湘等人发起开筑岐关公 路(石岐至拱北关闸)。公路分为东线和西线两段,东线从 拱北关闸经南朗、张家边(今属火炬开发区)至石岐,于 1932 年 1 月建成通车;西线从萧家村经三乡、板芙石岐,于 1936 年竣工通车。1975 年至 1978 年,岐关公路东、西两线由原 沙石路面改铺沥青;1981 年,岐关东线改称岐湾公路(石岐 —湾仔),1988 年改名中拱公路,1989 年 9 月完成中山三路 至陵岗路段的混凝土路面铺设。岐关西线则于 1987 年 6 月 完成混凝土路面改建,总投资 4300 多万元,其中,香港知 名人士霍英东捐款 2000 万元港币[1]
1992 年 3 月,105 国道石岐过境线动工兴建,全长 12 公里,1993 年 8 月建成通车。此后,在 105 国道往返中山珠海的车辆从沙朗镇(现已并入西区)经沙溪过中山三桥进 入环城(现名南区),再经现在的先施四路、城南四路至城 南六路到板芙镇,不再经行中山市区的中山一路、中山大桥 (今中山一桥)、悦来南路和今天的城南一路至城南三路,线路拉直了,车速也加快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