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州

唐朝设置的地名
涪州,唐朝设置的地名。[1]
武帝保定四年(564),涪陵郡首领田思鹤归化朝廷,于故侨置涪陵郡地立涪陵镇,仍属巴县。隋开皇三年(583),汉平县移治涪陵镇,属渝州开皇十三年(593),汉平县“因镇为名”改称涪陵县。唐武德元年(618),置涪州,初领涪陵一县,即涪州州治附郭县,是为区境名“涪州”之始。[1]
贞观十四年(640),领涪陵、武龙、永安、隆化、乐温、温山六县;天宝元年(742),唐玄宗改涪州为涪陵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复称涪州;五代十国时期,涪州先后属前蜀后唐后蜀政权武泰军节度使辖下。北宋初设西川路,涪州属之,初领涪陵、宾化、武龙、乐温、温山五县;咸平四年(1001),设“益、梓、利、[kuí]四路”,合称“四川”路,涪州属夔州。元置涪州,初属夔州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安西王相府,后属重庆路、四川南道宣慰司、四川行中书省,初领涪陵、乐温、武龙三县;至元二十年(1283),涪陵、乐温二县省并,区境州治附郭县始不存。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大夏政权建立,都重庆,涪州属其所置上川南道。明置涪州,属重庆府、四川布政司,辖武隆彭水二县。清初,置涪州,属重庆府、四川省,领县不变;雍正十三年(1735),涪州不再领县,成为重庆府辖下散州。民国二年(1913),涪州因旧名改称涪陵县,属川东道四川省。1996年1月,县级涪陵市撤销,枳城区李渡区成立;3月,涪陵地区撤销,地级涪陵市成立,地级涪陵市辖枳城区、李渡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受四川省委、省政府委托代管省辖县级南川市1市2区3县;9月15日,涪陵市由四川省划归重庆市代管。[1]

史料记载

涪州,涪陵。下。开元户六千九百九。乡二十六。元和户三百五。乡二十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