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指

一种射箭工具
扳指,又称“搬指”“班指”“梆指”或“决”[1],因早期是用皮革制作的,所以字形从“韦”,成为“[shè][4],是古代人们套于右手大拇指辅助张弓射箭和防擦伤的一种工具。[2][4]
扳指初见于商代,流行于战国西汉,到了满清才被大家所熟知[1]。它的形制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留存传世的扳指形状主要有筒形、坡形、扳机形和韘形四种类型[5], 有文扳指、武扳指、巧色扳指、圆雕扳指等多种种类[5],其制作材质十分丰富, 既有木头、皮革、 兽骨一类低档材质制品,又有鹿角, 犀角玉石翡翠 、金、银等高档材质制品,其中玉质扳指数量最多[6]。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化,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的变化、射箭狩猎活动的减少,以及玉礼制观念的逐渐渗透, 后来的扳指的实用性被削弱,装饰性却越来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一种极为时髦的玩物和装饰,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7]

历史沿革

扳指,古时候称“韘”(she),早期的“韘”是用皮革制作的,所以字形从“韦”,《说文解字》中便有提及,本是古代射箭时戴在拇指上扣弦和防擦伤的工具,射箭时套在射手右手拇指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射程,同时保护射手右拇指不被弓弦勒伤,属于武器型玉器[5]
扳指最初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世,此时的扳指主要还是实用扳指[4]中国最早的玉韘发现于商代的妇好墓,随着时代的变迁、事物的演化,玉韘的形制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商代的玉韘有走弦的槽、拴绳的眼,是拉弓射箭的实用器。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外缘下角跨出一个带尖钩的玉韘, 斜坡状,带纹饰,就像稍宽点的戒指,更为精美;战汉时代,玉韘出现了片状形制,很多还镂龙雕凤,十分精美。大都也有用来拉弦的小钩,但这个时候的玉韘已经不能承受拉弓射箭 的强大扣力,而完全演变为一种佩件。因其中空部呈鸡心形,也有人称之为“鸡心佩”,东汉以后,这种鸡心佩逐渐消失;宋代时,仿古之风十分盛行,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玉韘,其形制更是多种多样,有片状的, 也有矮筒状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