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长沙铜官窑,又称“长沙窑”“铜官窑”,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铜官街道彩陶源村,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遗址,距今约有1200多年的历史。1956年首次发现,目前共发现龙窑遗址77处、挖泥洞遗址24处及一批作坊、码头、市场和墓葬等,文物遗存面积约0.68平方千米。[1]
长沙铜官窑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还原了唐至五代时期“南青北白长沙彩”的陶瓷史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谚语、绘画、产品广告和独特的模印贴花等融入到瓷器之上,开辟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先河;产品远销海外29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通往亚洲各地及东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及的千年沉船“黑石号”,打捞出水中国器物67000多件,其中长沙铜官窑瓷器56500多件,约占货物总数的83%,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有力的见证者。长沙铜官窑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不仅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更体现了湖湘人民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被誉为“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成就。[1]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长沙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6月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2013年12月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2019年,长沙铜官窑遗址作为长沙唯一一处史迹点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预备名单,2021年1月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4年长沙铜官窑文化旅游度假区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

详细信息

主要建设内容为遗址遗迹原真性保护与考古发掘现场展示、重建5层 宝塔;对核心区居民进行拆迁安置及民居区改造;彩陶溪水利水系工程、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及管理用房,新建或改造遗址公园内道路、停车场、旅游环保厕所、垃圾及污水处理等旅游配套设施。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为长沙铜官窑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空间,为公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湖湘文化提供良好的平台,吸引社会大众走近遗址、了解遗址、保护遗址,丰富长沙文化内涵。同时,遗址公园的建设将带动遗址公园周边地区建设成以长沙铜官窑遗址为核心的旅游观光景点群和旅游特色生态名村,促进当地百姓就业,带动辐射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