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京师大学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是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它成立于1898年7月3日,是清朝末期闻名的“戊戌变法”的产物,也是“百日维新”失败后硕果仅存的新政措施。[3]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4]
京师大学堂在当时不仅是全国的最高学府,而且也是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1898年9月26日,即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慈禧太后颁布谕旨,以“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而准予继续兴办,京师大学堂成为变法维新得以保留的唯一成果。年底,大学堂正式开课,有诗、书、易、礼四堂和春秋二堂。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暂时停办。1902年,大学堂恢复,进行革新,设预备科、大学专门分科和大学院三级。预备科分为政科和艺科,分别相当于现今的理科和文科,学制为3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专门分科,并给予举人出身资格。大学专门分科相当于后来的大学本科,共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和医术七科,学制3 ~4年,毕业后可升入大学院(相当于后来的研究生院)深造,并给予进士出身。[4]
大学堂另设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学制3~4年,毕业后可任初级官吏或学堂教习。同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03年,大学堂创办进士馆、译学馆和医学实业馆,并增设经济科。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2]

历史地位

京师大学堂,英文: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德文:Kaiserliche Universitaet von Peking,法文:Université impériale de Pékin,俄文:Цзинши дасюэтан (Пек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