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山图书馆

延安中山图书馆
延安中山图书馆始建于1937年5月,毛泽东亲自题写了馆名,林伯渠担任第一任馆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所红色公共图书馆

本馆介绍

1938年延安遭受日机轰炸,馆务一度停顿。1939年,边区政府为适应干部学习研究需要,决定整顿、重建。1939年12月13日,当时留在延安的全体理事邀集延安各界,商讨整顿与扩大该馆事宜。会议讨论决定:一是中山图书馆成为延安一个大型图书馆来建设;二是修订章程;三是聘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张云逸、林彪、成仿吾、陈伯达、艾思奇、周扬、何思敬、邓颖超、孟庆树丁玲、冯文彬、李昌等17人为理事,林伯渠同志任馆长,李昌为该馆主任。"随后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1940年2月14日,林伯渠馆长召集了第二次理事会。增选王林、胡乔木同志为理事,选举艾思奇、何思敏、周扬、王林、胡乔木同志为常务理事,改由胡乔木担任主任。1940年7月,延安中山图书馆正式开馆。馆内设图书、材料、读书顾问、编刊4部,有图书室、参考室、阅报室、杂志室和馆外阅览室、少年图书部等服务部门。馆藏有政治、经济、哲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方面书籍。在当时比较困难的条件下,中山图书馆认真贯彻解放区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积极为抗日战争服务,为边区政府建设服务,为边区政治建设服务,为边区干部的理论知识,文化素养提高,以及加快解放全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7月,更名为"延安图书馆",林伯渠题写了馆名。1996年5月,在原延安地委行署(延安市政府)批准,恢复了"中山图书馆"。该馆占地面积约5亩,馆舍建筑面积3802平方米。职工总人数55人,在职人员29人,其中,协理员4人,离岗5人,离退休人员17人,专业技术职称25人。藏书28万余册,其中古籍善本2.1万册,1962种。现藏部分图书是当年边区政府、毛泽东、周扬、武衡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捐赠的图书,年购新书6000余册。200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县(区)级全国"二级公共图书馆",是市区唯一一所公共服务性图书馆。
目前,馆内开设报刊阅览室、少儿借阅室、过刊文献室、图书借阅室、基本文献库、电子阅览室、视听文献室、古籍部书库、地方文献室9个对外服务窗口。馆外有姚店镇、武警延安支队、中小学图书室等20个基层图书馆,6个流动书屋,611个"农家书屋",644个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阅览坐席达300余席,全年365天开放接待读者,年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年解答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