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

《荀子》的首篇
《劝学篇》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著作《荀子》的第一篇。[1]本篇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4],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1]
《劝学篇》据其内容分为四段,[5]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方法等一系列问题,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和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文中将“ 礼”作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把“ 亲师”和“ 隆札”视作学习的最好途径,并极力重视学习的道德实践意义,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1] 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标志着中国古代的说理文走向成熟。文中比喻层出不穷,很少有抽象说教,辞采缤纷,说理透彻;通篇用排偶句法,气势雄浑,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6]
《劝学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承传和发扬了儒家的重学思想,是教育史上和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名篇。包含《劝学篇》在内的《荀子》代表着了先秦议论散文的成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常见的论说文体。[1][3][6][7]

作者介绍

荀子,名况,字卿[8],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后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9][10]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11]荀子被后世尊称为“后圣”,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三圣”(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12],也与孔子、孟子合称孔孟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