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尊三-抖音百科
王尊三(1892年—1968年),幼名九如,别名于家璧,艺名金才,河北唐县人,中国西河大鼓表演艺术家、曲艺作家,曲艺活动家,曲艺改革的倡导者。青年时期开始在河北一带说书。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编演新鼓词,发挥了曲艺的战斗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积极参加曲艺团体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等职,积极推动曲艺改革,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他还曾担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 艺术生涯
自幼喜欢听书看戏,曾读过几年私塾,因家贫寒,于清宣统二年(1910)拜房英魁为师,学演西河大鼓;除说唱西河大鼓《杨家将》《说唐全传》等长篇大书外,还学会吹管子、弹三弦、拉胡琴。起初,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作艺。民国八年(1919),一个人身背三弦、肩挎书鼓到长 城以北,走上卖艺为生的道路。 民国十六年到民国二十六年这十年里,王尊三从黄河两岸到长城内外,边卖艺,边学艺。他努力钻研西河大鼓各流派艺术,还学习京韵大鼓、梨花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的演唱技法。在卖艺生涯中,他结识了画眉张、乔清秀等曲坛名流,在艺术竞争中互学并进。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尊三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的工作。自觉地运用说书、大鼓的形式编演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书词、新唱段,来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八路军,歌颂抗日根据地的斗争生活,热情地为抗日战争服务,1938年8月,他接到晋察冀边区政府的通知,要他到那里去编写鼓词,平型关大战刚结束,他就编演了《大战平型关》的鼓词。他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以后不久,又编写了《持久战》鼓词,在边区石印出版,发到基层。他编演的新鼓词《保卫大武汉》更引起轰动,成为传唱一时的名作,由此他得了一个“大武汉”的绰号。1939年7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