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霭

清朝礼部尚书
张若霭(1713年—1746年)字景采,号晴岚,室名藕香书屋,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属安庆市桐城市)人。他是清朝政治人物、书画家[1],名臣张廷玉的长子,祖父张英也是大学士[2][3][4]

人物生平

张若霭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时值其父张廷玉已四十二岁。由于张廷玉身体一直不好,所生子常夭折,因此张若霭的出生对于张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喜讯。张若霭自小便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勤奋,六岁时开始入塾读书,八岁开始学写诗,十一岁拜休宁吴冠山为师学习举子业。在父亲张廷玉的亲自教导下,张若霭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在诗词书画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雍正十一年(1733年),年仅二十岁的张若霭参加了殿试,其试卷被雍正帝认为“颇得古大臣之风”,尤其欣赏其对“公忠体国”的论述。原本张若霭的试卷被定为第五名,但雍正帝特意将其拔至一甲第三名(探花),以表彰其才华。然而,当得知张若霭是张廷玉之子后,张廷玉主动向雍正帝恳求将名次让给天下寒士,雍正帝最终同意将其改为二甲第一名。[5]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张廷玉的谦逊和大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若霭的才华出众。
登科后,张若霭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并充当日讲、起居注官,入直南书房。在随后的仕途生涯中,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不断升迁,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务。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若霭随乾隆帝西巡五台山,途中不幸染病回京后不久去世,年仅三十四岁。乾隆帝对其早逝深感惋惜,特赐谥号“文僖”,并按伯爵品级赏银一千两办理丧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