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骚

中国现代诗人、作家
杨骚(1900年1月19日—1957年1月15日),原名杨古锡,字维[quán],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5][1][2][3]
1918年,杨骚留学日本,1924年创作诗剧《心曲》,后来辍学回国。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任福建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加入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1934年,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乡曲》。1937年,杨骚应郁达夫之邀到福建省政府编译室工作,并在“七七”事变后组织福州文化界救亡协会。他还在《小民报》发表抗日救亡文章。1939年,他参加"作家战地访问团"到抗日前线访问,被誉为"抗战诗星"。1941年,杨骚应陈嘉庚之邀,赴新加坡担任刊物《民潮》主编,宣传抗日。后到印尼,任雅加达生活报》总编辑兼副社长,1952年回到中国,任中国作协广州分会副主席。1957年1月15日杨骚患脑血栓病逝于广州,享年57岁。[5][6][4][7]
杨骚早期的诗歌以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风格为主,关注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然而,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深化,他的诗歌开始向叙事写实的长诗风格转变,以现实主义戏剧为主,更加着力表现底层社会现实,贴近人民大众,抒写时代发展现状以表现现实斗争的本质与趋向。他的诗和诗剧有《受难者的短曲》《乡曲》《春的感伤》《心曲》《迷雏》《记忆之都》等。[8][9][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