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雉属

鸟纲鸡形目动物
孔雀雉属(学名:Polyplectron)是雉科的一个属,共有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仅有2种: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海南灰孔雀雉为中国特产种,仅见于海南岛西南部山林中。以往被视为灰孔雀雉的亚种,但2004年中国学者通过DNA测序和分子遗传标记等研究发现两者的遗传距离为3.1%,超过了鸟类种与种水平间的遗传距离的范围,应为独立的物种。孔雀雉属的物种色彩不显眼,主要依靠伪装来避免被发现。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会展开特殊的羽毛,露出许多彩色的球状物,同时还会震动羽毛,进一步突出其警示色。孔雀雉属的成年个体具有发达的跗骨刺,老年个体可能每条腿上有多个刺。这些刺用于自卫。

分类历史

孔雀雉属由荷兰动物学家科纳拉德·雅各布·坦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于1807年引入。属名结合了古希腊语中的“polus”(意为“许多”)和“plēktron”(意为“公鸡的距”),模式种灰孔雀雉。分子研究揭示,孔雀雉在遗传上与雉并无直接关联,与孔雀的关系也相对较远。它们最亲近的类群是亚洲的距雉和仅分布于婆罗洲的红头[zhè]鸪。这三个属共享了多个跗[zhí]距的奇特趋势。孔雀雉属的物种在大约早上新世和中更新世之间,或者说是500万至100万年前分化。
2010年,国际鸟类学会世界鸟类名录将海南孔雀雉列为一个物种,遵循让·泰奥多尔·德拉库尔(Jean Théodore Delacour)的分类,这个物种历史上被列为P. bicalcaratum的一个亚种。在德拉库尔重新分类之前,海南孔雀雉已经被一些鸟类学家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