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沆

高丽前期文臣
崔沆(972年-1024年),字内融,高丽王朝前期的大臣,庆州崔氏家族的成员,为崔彦㧑之孙。[1][2]
崔沆自幼好学,二十岁科举登甲科,获高丽成宗赏识,被擢授右拾遗知制诰,后累迁内史舍人。穆宗时,他主持科举选拔出众多名士,深受倚重,政事无论大小都与其商议,他也因此转任吏部侍郎、中枢院使等职。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穆宗病重传位大良院君王询,崔沆与蔡忠顺参与定策。二月康兆领兵入京废黜穆宗拥立王询(高丽显宗),崔沆质问康兆后被召回,任翰林学士承旨、左散骑常侍,七月又被显宗任命为政堂文学,教授显宗学问,还应显宗要求恢复成宗时废除的八关会。统和三十年(1012年)二月,崔沆升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翌年九月监修国史,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十一月迁内史侍郎平章事,天禧四年(1020年)获推忠尽节卫社功臣号,天禧五年(1021年)擢为检校太傅等要职。崔沆不恋仕途且为官清廉,未及七十请辞,显宗多次不允。1024年他病重,显宗探视,六月初五去世,显宗赐谥号“节义”,厚加赏赐,其牌位配享显宗庙庭,后也得到高丽德宗、靖宗、文宗追赠。崔沆生平笃信佛教,曾修皇龙寺伤农务,在私宅造佛像、置佛经,最后舍家为寺,还因保存十训要而让其重见天日。[1][2]

人物生平

崔沆(972年—1024年),高丽王朝前期大臣。字 内融庆州人,是高丽初期名臣崔彦撝之孙。淳化二年(991年)闰二月在科举考试中甲科及第,年方二十。高丽成宗嘉奖其才,擢授右拾遗、知制诰。高丽穆宗时,获任知贡举,穆宗对他非常倚重,政事不分大小,都会与崔沆商议,他在穆宗朝历任吏部侍郎、中枢院使[3]
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正月,穆宗病重,遗命传位大良院君王询,崔沆与蔡忠顺参与定策。[4]二月西北面都巡检使康兆领兵入京,废黜穆宗,拥立王询,是为高丽显宗。崔沆面见康兆时说:“古有如此事乎?”[5]康兆不回答。后来崔沆被康兆从穆宗身边召回,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左散骑常侍。同年七月,显宗下教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所以籍贤辅德也。朕少值闵凶,未闻义训,仰遵古典,思得其人。具官崔沆,明识高才,谅绝[chái]等,可授政堂文学,以为寡人师傅。”崔沆遂负责教授显宗学问,并在他的请求下恢复了成宗时废除的八关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