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蛋龙属

一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
偷蛋龙属(Oviraptor),科学名称为Oviraptor philoceraptops(蒙古疾走龙),由拉丁文的ovum(蛋)和raptor(贼)组成[1],是一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身长1.8到2.5米。
1920年,在中国内蒙古地区南部戈壁沙漠中考察的美国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在第三次中亚细亚考察探险中,最初是由罗伊·查普曼·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所发现,并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4年所叙述,首次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批恐龙蛋,是人类所不知的恐龙,状似鸟类。研究中,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奥斯本认为该恐龙是在一次胆大妄为的偷窃活动中死亡的。因为它的名字有如永远的诅咒,拉丁文“偷蛋龙”的意思是“偷蛋的贼”。在1976年,瑞钦·巴思钵建立偷蛋龙科,而模式属为偷蛋龙[2]。偷蛋龙生活于晚白垩纪的坎潘阶晚期,约为7500万年前。偷蛋龙的属名在拉丁语中意为“偷蛋的贼”,因为首次发现的偷蛋龙标本正位在一群恐龙蛋的上方,而这些恐龙蛋在当时被认为属于原角龙。然而,后来的研究发现,偷蛋龙并非以偷蛋为生,而是保护、孵化自己的蛋。偷蛋龙可能是杂食性恐龙,食物包括肉类、蛋、种子、昆虫和植物等。偷蛋龙标本的胃部区域曾发现一个蜥蜴化石,显示它们至少是部分肉食性动物。[3]

生活习性

偷蛋龙喜欢群体生活,成年偷蛋龙把卵产在用泥土筑成的圆锥形巢穴中,有时会把植物的叶子覆盖在巢穴上,利用植物在腐烂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自然孵化。偷蛋龙身体较轻巧,后腿细长,善奔跑,主要以肉类、蛋、种子、昆虫和植物等为食。[4]

外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