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民歌是流传于中国安徽省凤阳县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凤阳民歌可分为生活民歌、情歌、时政歌、劳动歌几大类,计有300首之多,尤以《凤阳花鼓》《鲜花调》(即《茉莉花》)较为有名。[1] 凤阳民歌具有音域宽广、唱腔独特、高亢浑厚的艺术特征,表演者的口型一般横向拉开,嘴巴呈椭圆型。[2]凤阳民歌发轫于淮河流域,最早只是在凤阳地区流传,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凤阳花鼓》的发展凤阳民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明嘉靖万历年间周朝俊的《红梅记》传奇是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凤阳民歌。20世纪初,凤阳民歌是当时录制唱片的民间艺术之一,数量有10首之多。1935年,凤阳民歌《新凤阳歌》作为电影《大路》的插曲,由黎莉莉演唱。[1]凤阳民歌是凤阳地区民间文化中的一部分,其中还蕴藏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境、理想和追求,成为活态的珍贵音乐史资料。[2][1] 2011年5月23日,凤阳民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140。[1]
历史渊源
明代初期的移民文化的影响下,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则作为凤阳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广为流传。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周朝俊的《红梅记》传奇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凤阳民歌,成为人们研究凤阳民歌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