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遗音

公元756年皇帝李亨所作的乐器
“大圣遗音”琴产生在唐代至德元年,也就公元756年。是皇帝李亨即位后所作的第一批宫琴。由于此时的听琴人是由盛唐开元天宝时代过来的。因此,所作“大圣遗音”琴依然保持了盛唐时期的风貌,具有秀美而浑厚的气度。而它的浑厚感表现在琴面大而厚的弧度。另外"大圣遗音"琴的铭刻,也是有别于普通的古琴的。而就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圣遗音”琴与传世的普通琴相比,这把琴的断纹也是表现出时代的特点:看上去像大蛇腹纹,而在这些纹理之间又出现了若干细小的牛毛断纹。很显然这些断纹是随着漆质的老化而产生的。而且这把“大圣遗音”琴具备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等九种美好音色。可以说是集韵味于一器,是目前传世古琴中很难得的。

简介

此古琴为圆首内收狭尾,项、腰各作内收浅弧形,相传为神农式,琴面浑厚略呈半椭圆状,项、腰作圆棱。通身漆黑色,退漆处露栗壳色及部分鹿角灰胎,以朱漆修补,发大小蛇腹断间细牛毛断纹金徽。琴底发波浪形细纹断。圆形龙池,直径7.6cm,扁圆凤沼,长12cm,宽2.9cm。琴面为桐木[zhuó],色黄质松,纹直而密,小弦外侧自岳山至少徽有拼合痕,纳音微隆起。紫檀岳尾,制作细润精致。额下由[zhěn]池向外微坡,护轸系原作,岳、尾均有后换痕迹,装旧青玉轸足一副,足雕葵瓣纹,轸作6棱尖底,系明黄丝[tāo]长穗。
琴池上方刻4cm许草书“大圣遗音”4字,池下方刻8.1×7.6cm细边粗笔方印,篆“包含”2字,池之两侧分别刻2cm许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4句16字。龙池内两侧上下有3cm许朱漆隶书腹款“至德丙申”4字。琴背铭文均系旧刻,曾填以金漆,字口均已断出。
我们熟知的“琴”字原先即特指古琴,谓之“古”乃因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流传悠远,高韵雅音,贯越千年,不绝如缕。无论是皇家的庙堂之上,还是隐士的上林之中,无论儒生、道士还是僧人,都有倾听者、倾慕者和擅长弹奏的大家。琴音中融会了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本源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