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区

吉林省、辽宁省等地的合称
东北经济区包括东北三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二盟三市(即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以及河北省秦皇岛市,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11700万(2018年),是中国能源、钢铁、木材和粮食生产基地。铁路营业里程16885.6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9.5%,路网密度136.1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滨洲—滨绥、京哈铁路哈大铁路组成“才”字形主通路,加上平齐铁路大郑铁路沈吉铁路长图铁路、哈佳高速铁路、京通铁路锦承铁路集通铁路通让铁路等30多条干线,路网结构基本完善。但东北地区不少主要干线能力紧张,随着哈大、长吉客运专线和锡林浩特乌兰浩特、巴彦乌拉至阜新铁路的开工建设,以及平齐、大郑铁路复线等项目的建设,东北铁路网质量、能力都将有较大提高。[1]

政策要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东北三省: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包括内蒙古东部的“大东北”土地总面积比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经济区的面积之和还大两倍多,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区域经济板块。2013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达到50430亿元,人口1.0988亿,人均GDP为45895元,折合为人均7402美元,预计2015年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达到初级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2]

建设进展

201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建立了“东北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并形成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秘书长协调会议制度、日常工作联系制度,采取“联合举办、轮流承办”方式,每年举行一次省级领导人联席会议,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对外开放、市场一体化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