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元措

金朝时期官员
孔元措:字梦得,衍圣公孔摠(孔[gàn])之子。孔子五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1][2]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令。金宣宗年间(1213年—1224年)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哀宗年间(1224年—1234年)授泰定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晋太常卿。[3]

简介

孔詌(又名孔[zǒng])四十岁时尚没有儿子,就在他收枯骨、立丛冢时,有一天夜里,孔詌梦见许多人来谢恩,其中一人稍前云:
“嗟哉,薯云之弗及。”孔詌梦醒有所感,派人继续四处搜求枯骨,又得到十余副。第二天,又梦见一异人,衣冠伟然,告诉孔詌说:“今非尔子,后丑年庚月丁日所生,真尔子也,当名元措。”后来果然如梦中人所言,生了儿子,遂以“元措”为名,字“梦得”,意即梦中所得。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四月,补授孔元措文林郎,袭封衍圣公。明昌三年(1192年)四月,蒙特旨超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封。承安二年正月(1197年2月),奉诏兼任曲阜县令,并令世袭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七月,遥受东平府(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府判。同年十月十五日,因农民起义和各地反金势力风起,山东大乱,孔元措奉诏随朝任职,历仕金太常博士、太常丞、同知集贤院兼行太常丞,知集贤院兼行太常丞,泰定军节度使充州管内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光禄大夫、太常卿等职。天兴二年(1233年),也就是孔元措官迁金太常卿的当年,蒙古军队攻克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孔元措奉蒙军大帅窝阔台之命返回故里,仍袭封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事。大约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孔元措在曲阜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