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纪念馆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原合水镇)。纪念馆建筑面积为1,033.57平方米,由粤中纵队原副司令兼参谋长欧初题字。自2005年11月建成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公众免费开放[1]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成立于1949年7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粤中地区人民革命武装队伍。粤中区地处广东省中部,濒临海洋,与香港、澳门相邻,辖区包括新会、高明、高要(南部)、鹤山台山赤溪开平等14个县。该区域总面积约为27,000平方公里,人口约468万人。粤中人民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在大革命期间,这里是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支部的地方之一,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工农暴动波澜壮阔,尽管地方党组织一度遭受重创。抗日战争爆发后,粤中党组织得到重建,推动了全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增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1945年1月,粤中区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掀起抗日武装斗争的热潮。抗战胜利后,为维护国家和平,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粤中人民抗日武装的部分成员随东江纵队北上山东,其他约1,000名干部和士兵复员,只留下140名武装骨干继续进行保护群众利益的秘密斗争。全面内战爆发后,1946年底,根据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的指示,粤中党组织利用秘密斗争的武装人员为核心,依靠和动员群众重新组建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粤中人民武装迅速发展。至1949年7月,粤中纵队正式成立,下辖四个支队和两个独立团,总兵力达到16,000人以上。在为期四年的游击战争中,粤中纵队进行了360多次战斗,击毙、打伤并俘虏敌人3,000多人,瓦解和迫使投降的敌军人数超过5,000人。他们成功抵御了国民党的多次“围剿”,控制和解放了粤中地区的广大农村。最终,配合南下野战军解放了整个粤中地区。高明是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俗称“三谭”)的故乡,合水地区是粤中纵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1949年8月1日,粤中纵队在此召开了军民大会,正式宣布中央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2]

建筑布局

为了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展现粤中纵队的辉煌事迹,2004年3月,粤中纵队的老同志们提议在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圩建立纪念馆。在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中共江门市委、市政府、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以及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原粤中党史部门的帮助下,纪念馆于2004年上半年开始施工,2005年11月竣工。纪念馆分为两层,一层设有序幕厅、展厅和投影厅,二层为史迹陈列厅,展示了粤中纵队及其下属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物、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共计600余件,生动再现了粤中纵队从1946年至1949年间英勇战斗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