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教运动,是由中国知识界众多派别于1922年到1927年发动,由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战线上的反帝国主义运动。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近年俄罗斯解密的历史档案记载,总部设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在幕后策划和推动此运动,其目的是排除英、美的基督教教会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①。但事实上,非基督教人士不仅出自继承中国文化的国民党、主张共产主义的共产党或是主张““凝成国民意识,发扬本国文化”、“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国家主义派,而是广泛分布于众多思想派别。基督教青年会主导的体育事业在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下也彻底没落。 历史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不断入侵和压迫,中国民族主义运动迅速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西方文化一部分的基督教,自然地被看成是西方势力的工具之一。于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了“非基督教运动”,并且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中国教会和信徒们的觉醒以及反思。
1922年有消息说,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即将在北京召开大会。于是,上海学生决定成立非基督教学生同盟,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非宗教浪潮。不久,北京学生也宣布组成非宗教大同盟,并且迅速得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响应。1924年,上海学生成立“非基督教大同盟”,号召反对基督教及其所办的一切事业。 在随后的北伐战争(1924——1926年)中,各地基督教会都受到冲击,一些传教士撤离中国,教会学校里也发生过骚乱和退学事件。不过战争结束后,人们认识到基督教实质上与帝国主义是有区别的,非基督教运动才逐渐结束。这次运动,一方面说明了当时中国爱国主义民族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教会开始走向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