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博物馆是学校直属业务单位,始建于1952年,下设两个分馆(地质博物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和一个依托博物馆建立的“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博物馆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享誉中外,是中国乃至亚洲著名的高等院校博物馆之一。[1][2][3] 博物馆集科研、教学和科普于一体,岩矿化石标本门类齐全、文物及考古标本典藏丰富,有关的地学与考古学资料积累也相当雄厚。馆内拥有采自全国各地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品两万余件,其中不乏东北地区最完整的鸭嘴龙化石———嘉荫卡龙、吉林省出土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长春龙、商代的甲骨和青铜器、南宋岳飞印等传世珍品。博物馆内还建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修复实验室,化石修护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作为依托高校建设的专业性场馆,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相当频繁,尤其近年来开展的“吉林中部白垩纪脊椎动物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4][5][6][2][3] 吉林大学博物馆坚持“科研、教学、科普”并重的方针,除完成藏品的征集、研究和展示工作外,还承担了大量科研、育人和对外交流任务。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目前,博物馆已与国外10余所博物馆和国内百余所博物馆及高校博物馆建立了联系,并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究、科学普及和展品交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7]
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8]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