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正与妙常》是豫剧王(素君)派经典剧目,内容源于明代剧作家高濓的传奇《玉簪记》,讲述的是女尼陈妙常遇到观主的侄儿潘必正,二人冲破重重阻碍,有情人终得团聚的故事。该剧目主要包括《送经》《琴挑》《偷诗》等场次。[2][1][5]
《必正与妙常》的前身为1951年开封市实验豫剧团推出的《陈妙常》,该剧由开封市剧作家周则生根据翁偶虹创作的京剧本改编,由被誉为“汴京三王”的王敬先、王素君领衔主演。1959年,王素君调入河南豫剧院一团与豫剧大师常香玉合作,期间曾对该剧做过多次修改。1980年又特邀周则生对该剧做出较大修改,加重了小生潘必正的戏份,唱腔上亦做了许多改动,并更名为《必正与妙常》,在河南人民会堂首演,此后成为豫剧王(素君)派艺术中经典剧目之一,并被多个剧团改编、搬演。2017年,由王素君亲传弟子王文洋复排的青春版《必正与妙常》在新乡市新星剧场上演。2022年,漯河市豫剧艺术中心主持了复排工作,此次复排由石磊执导、王素君亲授,一级演员、王素君的弟子杨文丽和豫剧演员蔡月霞等人担任主演。[2][1][5] 《必正与妙常》在内容上通过必正与妙常追求爱情的一系列行动和爱情的胜利,树立了大胆、乐观的爱情观。同时,该剧是豫剧界第一部以小生挑梁的剧目,对豫剧王(素君)派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1][5]
剧情简介
女主人公陈妙常,原是开封府丞的女儿,本名陈娇莲,因避靖康之难,在途中与母亲相失,入金陵女贞观出家,法名妙常。观主的侄儿潘必正应试落第,耻于还乡,来访观主,就借住在观中。潘必正见妙常貌美,遂生爱慕之心,妙常也很留情,各以琴声诉心意,终成欢好。后被观主发现,对潘必正严加训诫,逼他早应会试,潘必正无奈只得乘舟而去。陈妙常不敢当面相送,便私雇小船追上,追至江边,有情人终得团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