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是以莫高窟佛教艺术和藏经洞文物为代表的文化,延续近2000年,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等外来文化交融荟萃的结晶,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1]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2]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3] 敦煌文化的核心以敦煌木简和敦煌石窟群(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五个庙石窟等)的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文献的综合研究为标志。[4]敦煌石窟群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3000余身,壁画4.5万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5座。[2] 敦煌文化集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佛教文化于一身,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是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3]
简介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tián]文、龟兹文、粟 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