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原(英文名:Inner Mongolian Plateau[1]),又称北部高原,是中国第二大高原,位于阴山山脉之北,大兴安岭以西,北至国界,西至东经106°附近。介于北纬40°20′~50°50′,东经106°~121°40′。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5][6][3][2] 内蒙古高原一般海拔1000~1200米,南高北低,北部形成东西向低地,最低海拔降至600米左右,在中蒙边境一带是断续相连的干燥剥蚀残丘,相对高度约百米。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完整,起伏和缓,古剥蚀夷平面显著,风沙广布。古有“瀚海”之称。[5][3]高原属温带半干旱、干旱气候,夏季风弱,冬季风强,气候干燥,冬季严寒,日照丰富。[4][3]年降水量分布东多西少,介于150~400毫米,6~8月集中年雨量的70%,降水年际变率大。[3]年均风速4~6米/秒,从东向西增大。[3]内蒙古高原无较大河流,河流范围广大。内陆河多为间歇河,春季成干谷,雨季有洪流。[3]除黄河沿岸的湖泊外,广大地区的湖泊都是内陆湖,湖泊浅小,分布集中,多数湖盆呈盘子状,湖底为沙质泥土。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也是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7]植物种类以多年旱生中温带草本植物占优势,最主要为丛生禾草,次为根茎禾草,杂类草及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成分。[3][5]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仅3人。为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和汉族等各族人民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业生产十分落后。20世纪50年代以来,牲畜头数迅速增长。但因种种原因,草原的载畜量日渐加重,畜草矛盾日益加深。[3] 位置境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