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曲霉

曲菌科曲霉属真菌
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是壳霉目杯霉科的一种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动物粪便中,可产生毒素帕图林,偶尔具有致病性。

形态特征

棒曲霉的菌落在查氏琼脂上25℃7天直径23-30mm,12天达30-38(-60)mm;质地丝绒状至粉粒状,有环形及辐射形沟纹;菌丝体白色,分生孢子结构呈暗蓝绿色,近于艾绿至百合绿色,有时分生孢子区中心部分现土黄色;渗出液有或无,无色或淡褐色;无明显气味,有的菌株则具强烈的腐臭;菌落反面无色或淡黄色。分生孢子头幼时为棒形,长度可达300μm,直径可达150μm,老后裂成几个致密的圆柱体;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长短不一,短者300-400μm,长者可达3000μm,直径20-30(-50)μm,壁较薄,光滑无色;顶囊由孢梗茎顶端逐渐膨大成为棍棒形,长度可达250μm,直径50-60(-100)μm;产孢结构单层:瓶梗密集着生于顶囊的全部表面,一般为8-12μm×2-3μm,生于顶囊基部者较为短小;分生孢子为椭圆形,3-4.5(-5)μm×2.5-3μm,壁光滑;未见菌核及有性阶段。

历史和分类学

棒曲霉是曲霉属的一种,其特征为细长的棒状囊泡和蓝绿色的单列分生孢子。这种真菌最早是由法国真菌学家约翰·巴蒂斯特·亨利·约瑟夫·德马吉埃尔于1834年进行科学描述的。它属于曲霉属Clavati组(以前被称为棒曲霉组),由查尔斯·托姆和玛格丽特·丘奇(1926年)认可,包括棒曲霉和巨大曲霉两种物种。在随后的几年里,又发现了属于曲霉属Clavati组的四种物种,包括根足曲霉、长囊曲霉、新木曲霉和棒曲霉。后来,桑森(1979年)认为苍白曲霉是棒曲霉的白色变种(同义词),这得到了两种物种相同的DNA序列的支持。2018年描述了一个新的有性阶段,但根据一个真菌一个名称的原则,保留了原始的棒曲霉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