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甲弹(High Explosive Anti-Tank Projectile,HEAT[1])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成型装药破甲弹,也称空心装药破甲弹或聚能装药破甲弹,是反坦克的主要弹种之一。破甲弹是基于门罗效应开发的化学能反装甲弹种,依靠成型装药(常见药型包括锥型、半球型、喇叭型等)的聚能效应压垮药型罩,形成一束高速金属射流来击穿装甲。其装药在距离装甲板一定高度起爆,聚焦高温高速射流穿透装甲并对人员器材造成杀伤,不要求弹丸必须具有很高的弹着速度。因而,破甲弹能够广泛应用在各种加农炮、无坐力炮、坦克炮以及反坦克火箭筒上。[4][2] 1888年,查尔斯·爱德华·门罗发现了“门罗效应”,从而改变了人们对爆炸的理解。[5]19世纪发现了带有凹槽装药的聚能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发现在炸药装药凹槽上衬以薄金属罩时,装药产生的破甲威力 大大增强,使聚能效应得到广泛应用。[2]1936-1939年,纳粹德国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研发了一种对付坦克的新式弹药——破甲弹。[3]随着坦克装甲的发展,破甲弹出现了许多新的结构。例如,破- 破串联等新型结构的聚能装药破甲弹、炸药装药中加杀伤元素或燃烧元素等随进物的破甲弹以及多用途破甲弹。[2][6]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坦克装甲防护能力的不断增强,破甲弹性能也不断提高,破甲深度已由原来的6倍装药直径提高到8~10倍的装药直径,还出现了末段制导破甲弹和破甲子母弹。[2]进入20世纪90年代,坦克主炮弹种出现了新的变化。美国坦克开发了M830多用途破甲弹,将破甲弹和榴弹合一,以达到类似榴弹的效果。[7] 破甲弹大都由弹体、炸药装药、药型罩、隔板、引信和稳定装置等部份所组成。它们的差别,主要反映在火炮发射特点、弹形和稳定方式上。[8]主要分为气缸式尾翼破甲弹、长鼻式破甲弹、具有抗旋结构的旋转稳定破甲弹和火箭增程破甲弹4种类型。[4]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