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抖音百科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语: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7日),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 1780 年开始,费希特先后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里学习神学,后因失去资助,大约在 1784 年开始断续辍学,靠做家庭教师维持生计。接触到康德哲学后,他深深为之吸引,遂于1791年前往哥尼斯贝格拜谒[yè]康德,在康德的推荐下,于次年出版了《试评一切天启)一书。[2] 1794-1799年任耶拿大学教授,在任耶拿大学教授期间,费希特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1805-1806年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1807-1808年拿破仑入侵德国期间,费希特发表《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鼓励德国人民起来抵抗拿破仑的侵略。[1]1810年,柏林大学创建,费希特被任命为哲学系主任,翌年任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1814年,费希特夫人在救护伤病战士时感染恶性时疫,并传染给了费希特,最终夺去了哲学家的生命。[2]费希特的主要著作有: 《略论知识学的特征》(1794)、《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一1795)、《以知识学为原则的自然法权基础》(1796)、《知识学新说》(1797)、《以知识学为原则的伦理学体系》(1798)、《论人的使命》(1800)、《论锁闭的商业国》 (1800)、《现时代的根本特点》 (1804)、《极乐生活指南》(1806)、《对德意志民族的讲演》(1808) 等。[2] 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基本命题: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自我具有能动性,代表一种行动、活动,它不是某个东西的活动或行动,而是行动或活动本身。自我的行动或活动创造了他的对立面,通过这种创造对立面的过程而认识对象,从而认识自己。这种自我创造过程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表述了正、反、合的辩证发展模式。[3]他认为“自我”是唯一的实在,以此反对康德的“自在之物”。他在唯心主义范围内看到了人的能动作用,看到了理论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统一性,这种辩证法思想对黑格尔产生了影响。[1]在伦理观上,费希特认为道德律要求以纯粹的冲动控制感性的冲动。感性冲动目的在于舒适与享乐,纯粹冲动目的在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努力向前和自我依赖。道德是为了道德自身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道德的人总是没有停止的,只有依赖自己主动地行动,才能使自己得到自由。除形式的普遍规范之外,还有每个人的特别指令。世界秩序给每个人的精神以一定的使命,每个人应当去做他单独应当做的和可能做的,完成一定的道德使命和特别目标。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不要违反良心的指示。在美学上,费希特以“自我”哲学为基础,把美和美的事物看成是主观心灵的产物,否认美有客观性,认为美完全依附于“自我”审美判断,是一种由"自我"设定的与自身同一的在寻求审美理想中建立起来的无限的正题判断,是没有客观前提的。费希特的宗教观点带有启蒙思想性质,早年因把信仰与道德律等同起来而受到行政当局的干涉,但在晚年有对神学让步的倾向。[3] 费希特是德国市民阶级在其迅猛发展阶段中的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哲学上,他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在继承康德先验哲学的基础上,创造出以“自我”为核心的、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德国近代哲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他热情讴歌法国革命,强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反动教会,坚决捍卫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和人权理念,在德国哲学发展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章。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在当时,“在康德、费希特以及谢林的哲学之外,没有别的哲学。”[4]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