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由寻淮洲、乐少华、粟裕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旨在宣传和推动抗日民族运动,调动、钳制国民党军,减轻对中央苏区的压力。该部从中央苏区的东部出动,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 11月初,红七军团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师,组成红十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粟裕任参谋长),并成立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及浙闽边根据地。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向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转移,遭国民党军袭击。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破封锁线转战闽浙赣边苏区,并整编为红军挺进师。[1]主力则被国民党军约20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刘畴西、方志敏被俘。 背景
1933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指挥,使战斗节节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