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属

食肉目猫科下的一属
1
4
猞(shē)猁属[b](学名:Lynx),[7]为食肉目猫科下一属,[2]属下有欧亚猞猁(Lynx lynx)、短尾猫(Lynx rufus)、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伊比利亚猞猁(Lynx pardinus)四个物种,20亚种。[2]猞猁属貌似家猫,但比家猫大。体型中等粗壮,尾极短,肌肉发达,躯体均匀,后肢较前肢长。趾行性。吻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该属下大多数物种体长80-120cm,体高约60cm,体重通常为10-20kg,[6]耳部尖端有黑色的毛簇,[8]四肢粗长,后肢长于前肢,足掌宽长,[9]该属物种的尾巴较短,胡须较长,皮毛上几乎总是有黑斑。[7]
猞猁属下物种为肉食性动物,[8]食物主要为野兔。[8]野生状态下寿命一般为12-15年,在圈养条件下寿命为20-33年,营独居生活,妊娠期为60-70日,约于4月至5月出生,每胎一般为2-4只。幼仔在大约1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吃固体食物,一般会到第二年才会离开妈妈。分布于北美洲、欧亚大陆,[17][1][7]大多栖息于中高海拔森林中,森林地面植被相对茂密,[8]少数栖息于半沙漠地区、冻原地区以及沼泽地带。[10][12][13][18]多在黄昏和夜间活动。[7]
近代以来,由于人类对伊比利亚猞猁本身及其主要猎物——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的滥捕滥杀,伊比利亚猞猁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1]截止2024年,猞猁属物种中,伊比利亚猞猁物种种群数量上升,欧亚猞猁、加拿大猞猁短尾猫数量趋于平稳,该属下4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伊比利亚猞猁为濒危(EN),其余3种为无危(LC)。[3]2021年,欧亚猞猁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2023年,伊比利亚猞猁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5]该属物种是其营养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成年后没有天敌,[14]在调节其生态系统中小型脊椎动物的种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

起源

猞猁属在演化中,同其他许多猫科动物一样,经历了洲际迁徙。[7]最古老的猞猁遗骸,大约有四百万年的历史,在非洲被发现。[20]化石记录显示,截止2024年,已知最早的猞猁是伊西铎猞猁(L.issiodorensis),它在约350~200万年前生活在欧亚大陆北部,与现代猞猁属物种相比,它的头骨更加狭长,四肢也更为粗短,更接近于典型猫属的构造。[1]如今猞猁在欧洲的分布,除了人类造成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晚更新世中发生的事件。当时的两个关键事件是欧亚猞猁进入欧洲,以及乌尔姆冰川海拔升高时欧亚猞猁和伊比利亚猞猁的地理分布范围显著缩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