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岛

位于福建漳州市龙海区的岛屿
海门岛,位于福建厦门与漳州交界处,北接厦门市海沧区,西邻漳州市龙海区漳州港,隶属于漳州市龙海区。海门岛呈梭子形,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九龙江口。一座世界第九的厦漳大桥贯穿全岛,并在海门岛设置了收费站。通过厦漳大桥,海门岛与厦门海沧区的青礁慈济祖宫、漳州港等地相连,交通便利。此外,海门岛还开通了前往浮宫的17路公交。2021年2月3日,龙海市行政区划由原漳州市龙海区变为漳州市龙海区。[1]

基本概况

明闽四大商埠之一的海澄月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处.因其港道从月溪至海门岛“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故名。”(《海澄县志》)由于明朝政府厉行海禁,关闭了泉州官商对外贸易大门,民间走私商人便选择月港,从这里偷渡厦门岛,进行对外贸易,逐渐发展成一贸易商港。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自昔号巨镇。店肆蜂房栉篦,商贾云集,洋艘停泊,商人勤贸迁,航海贸易诸番”,“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皆夷产”,遂为“闽南—大都会”。当时,漳州府所属各县,沿九龙江岸畔居住之民出洋过番,大都顺流乘船至月港,再由海门岛扬帆出海,所以,又有“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之说。由于月港的繁荣富庶,引起海盗夷寇的觊觎。据《海澄县志》载:“明正德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外国,交易射利,因而诱寇内讧,法绳不能止”。“明嘉靖三十六年夏六月廿[niàn]五日,海寇许朝光、谢策犯月港……焚千馀家,掳千馀人而去。”“明嘉靖二十八年至隆庆三年,先后二十一年,倭寇骚扰月港。”明政府为了防御外夷与海寇之侵犯与骚扰,于是在月港置城堡设防,派兵驻守。嘉靖九年于海沧设“安边馆”,三十年于月港设“靖海馆”,四十二年改为“海防馆”。终于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一说于隆庆元年,仅隔一年),明王朝于月港设置海澄县,寓意“海疆澄清”,县治在月港。清初厦门港兴起后,逐渐取代了月港地位。近日,在海门岛的一位渔民在九龙江出海口作业时,捡到一个陶罐,内装6枚西班牙金币,西班牙金币被遗落在九龙江出海口,最大的可能是由菲律宾转口输入福建当时最繁荣的商港——月港的见证之物。根据历史考证,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明末清初,“嘉禾屿”、“中左所”、“厦门”三名并用,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以“厦门”统称全岛。 “厦”是从“下”字演变过来的,门是海峡的意思,“厦门”是对“下门”一词的雅化。

地理位置

历史上,海门岛曾经担当过民间海商与西方远征船队开展交易的跳板,如今他又重归原本的渔村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