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障碍(paranoid disorder)又称妄想性障碍(delusional disorder),是指一组病因未明,以发展成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系统妄想(妄想症状持续三个月及以上)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妄想发作时没有抑郁、躁狂及混合发作的心境障碍,也没有其他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如持续性的听幻觉、思维障碍及阴性症状)。患者可以出现与妄想主题相一致的各种形式的感知觉障碍(如幻觉、错觉和身份认同障碍)以及情绪、态度和行为反应,但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基本正常。[1] 妄想性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较大的年龄、妄想性障碍家族史、社会隔离、特殊的人格特征、新近移民、感觉器官功能异常是罹患此类疾病的高危因素。[1]该病主要依靠完整的病史采集,可靠细致的临床评估,[6]例如通过“妄想体验维度量表”“信念固定性评定量表”“妄想特征评定量表”等一批专门用于评估妄想症状的工具,从不同的维度检查患者的妄想信念。[3]另外,该病诊断时需排除伴有妄想的其他精神障碍。[6]由于妄想性障碍的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因此,在治疗方面,应以提高患者的疾病自知力、促进患者接受系统治疗为首要原则,对于能够配合治疗的患者,可按照相应的药物或(和)心理治疗规范进行系统的治疗,而对于有敌意、攻击、自杀隐患等风险的患者,则应酌情进行适当的监管和住院治疗。[2]
19世纪初,德国医生Heinroth首先用希腊词语Paranoya为该病命名。1987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版中将其作为一个独立诊断单元,并以“妄想障碍”命名。[3]该病在中国国内无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美国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估计为0.2%~0.3%,发病的年龄范围可以是18岁到90多岁,女性略多于男性。[1]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禁闭岛》于2010年2月19日在美国上映,[7]该电影对妄想性障碍患者有过相关描述。[8] 命名
19世纪初,德国医生Heinroth首先描述了一类以持久的妄想为特征的病例,他用希腊词语Para noya为其命名,意思是“自身以外的精神”。1863年,另一德国医生Kahlbaum将这类病例正式命名为paranoia(偏执狂),他认为这是一类以系统性的被害妄想或夸大妄想为特征的慢性精神疾病,与不良人格特征有关,而在持续的病程中并没有幻觉等其他精神病性症状,而且不会导致精神衰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