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顺德

唐朝开国将领
1
3
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年外戚、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北魏太师、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隋朝开府长官长孙恺之子,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3][4]
隋朝时,任右勋卫,为逃避高句丽战役,前往太原,投靠李渊李世民,深受信任和重用,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高祖起兵晋阳,拜统军,平霍邑、破临汾,又在桃林生擒隋主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李渊称帝,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与秦叔宝等征讨李建成余党。太宗即位,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居官贪婪收受贿赂,后受人馈绢事发,太宗念其有旧功,不忍心问罪未做处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孝常谋反,长孙顺德受到牵连被免官。后又被太宗起用为泽州刺史,恢复了爵位和食邑,重任职之後,严明纪律认真办事颇受好评。后又因犯法而被免官,不久病逝,赠荆州都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639年)追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654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2][4]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长孙顺德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族叔。祖父长孙澄,北周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父亲长孙恺,隋朝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隋末时,长孙顺德曾担任过右勋卫,不幸被征去参加攻打高丽的战争,为了躲避辽东之役,长孙顺德逃匿于太原,后被李渊收留成为门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