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乐

广东三大乐种之一
广东汉乐,旧称客家音乐、外江弦、儒家乐、汉调音乐等,[1]是一种中国民间器乐合奏,[2]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
广东汉乐分布在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等地区,又以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广东汉乐是古代汉民由中原南迁时带入的,有“中州古乐”之称,在大埔流传至少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广东汉乐保留了原有中原音乐的特点,并与大埔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等相融合,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1]
广东汉乐按照传统的演奏形式、长期沿革的演奏习惯及不同用途可分成丝弦乐、清乐、汉乐大锣鼓、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五个类别。广东汉乐曲目丰富,代表曲目有丝弦曲《单点尾》《玉山坡》《普天乐》《玉芙蓉》《水底鱼》等。[1]

汉乐简介

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种种称谓。如"国乐"、"中州古韵"、"客家音乐"、"外江弦"、"汉调音乐"、"锣鼓吹"、"打八音"等。为了正本清源,一九六二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经众多音乐家研讨,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