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大院-抖音百科
《红大院》:剧作家老舍编剧,夏淳、柏森导演:的戏剧。这个戏,以北京“大杂院”的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北京小市民层在整风中的变化。“大杂院”是北京市民所熟习的。过去,北京这种大杂院是很多的,它适合于小市民的薄弱的经济能力和各自为政的生活方式。其中,个休劳动者、手工业工人占大多数。他们并不属于同一个集体,但是住在同一个大门里,这就造成了大杂院生活的复杂性。另外,大批的“家庭妇女”是生活在大杂院里面的。每天,男人们上班的上班,上工的上工去了,她们便是大杂院的实际的主人,而这些“家庭妇女”一向受历史传统的束缚,解放后她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剧中真实的反映了解放后街道的变化,反映了街道的新风气、新面貌,和共产主义萌芽在街道居民中的成长。 基本资料
老舍(1899--1966),中国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青年时期易名舒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主要笔名。 生平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满族。父舒永寿 1900年死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炮火中。生活极为贫困。老舍从小刚强自尊,勤奋好学,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被委任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今方家胡同小学前身)校长,从此,开始了他由小学而中学、大学的将近20年的教师生涯。 1924~1929年,老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聘,担任东方学院的华语教师,业余时间开始小说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都是在伦敦写成的,均在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刊发,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1930年,老舍经新加坡、上海回到北平,当年夏天,受聘任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教授。1934年夏去青岛,受聘任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老舍在济南、青岛的6、7年间,是他文学创作的丰收时期,佳作接连问世。如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以及众多的中,短篇小说,均写于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