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a],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因创作话剧《龙须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2][3][6][1][7]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舒永寿是一名满族护军,母亲马氏靠缝洗贴补家用。[8] 1912年,老舍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学,因经济困难退学。在1913年夏,考入免费的北 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被分派到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之后开始用白话写文章。[6][3]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舍作品。1922年,老舍受洗礼加入基督教,跟教堂的满族牧师学习英语。1924年去到英国伦敦大学担任讲师,并开始陆续发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开始他的创作生涯。1930年7月,受齐鲁大学的聘请,老舍赴济南担任文学院教授,并于同年被聘为《齐大月刊》编辑,期间发表《离婚》《牛天赐传》《猫城记》等长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集,文风逐渐成熟。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同家人生活在青岛市,专门从事写作。1938年,他前往重庆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出版《抗战文艺》。在抗战八年中,老舍始终坚持创作,积极宣传抗日,先后出版多部作品。1949年,他受到邀约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1951年,老舍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2]1955年开始,老舍创作了多部作品,先后汇集成《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版。由于创作上的勤奋,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4][5]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红卫兵冲击,不堪凌辱于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9][10][11] 老舍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从小说、散文到曲艺、话剧,均有涉猎,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散文《樱海集》《福星集》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国文字,在国外广泛流传。[12][13]老舍的作品整体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小说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全景式地描绘了当地的市民生活与风俗,不仅被视作现代 “京味小说” 的源头、北京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深刻反映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北京社会变迁;而他的戏剧作品则聚焦时代与个人命运的纠葛,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精神。他的散文和杂文多反映个人的哲理思考,语言朴实、 幽默,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14][15][16][1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