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1][6]该部小说于创作始于1944年,于1949年2月完成,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最主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作品。[6][7] 《四世同堂》创作始于重庆、终于美国,按照老舍1945年4月在北碚所作自序中的计划,《四世同堂》分三部,[6]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8]第一部《惶惑》主要讲了:抗战时期北平沦陷,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北平小羊圈胡同,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打击后,钱老人逐渐认清日本人的面目,独自在北平城内开始进行抗战。第二部《偷生》主要讲了:在日本人的不断倾轧下,北平人逐渐开始缺煤缺粮,胡同里除了冠家其余人的生活都变得越发贫乏。第三部《饥荒》主要讲了:疯狂战争使日本人开始经济紧张,北平也随之开始了断煤断粮的生活,祁家也开始食物紧缺。回到北平的瑞全遇见了特务招弟,两人一番争斗后,瑞全杀死了自己的前女友。抗战胜利,人们欢愉庆祝。[9] 《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于1944年11月起就连载于《扫荡报》,1945年9月2日载毕。第二部《偷生》1945年5月1日起在《世界日报》上开始连载,同年12月5日载毕。在写作第三部的同时,老舍与蒲爱德(Ida Pruitt)合作了该书的英文节译本The Yellow Storm(《黄色风暴》),并于1951年出版。[8][10]老舍回国后,于1950——1951年在《小说》月刊连载《饥荒》,但并未登载完整,只连载到第八十七章,未登载部分的原稿在“文革”中丢失。“文革”结束后,翻译家马小弥又根据《四世同堂》英文版翻译了最后十三章内容,补足了《四世同堂》三部曲的全貌。改革开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都曾出版过结集的《四世同堂》。20世纪90年代,几家出版社一齐对80年代的版本进行大量删减后出版,对章节名称也作了修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四世同堂》三部曲分别被定名为《小羊圈》《偷生》《事在人为》,字数约50万。201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和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四世同堂》,共90余万字,这是这部小说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11] 《四世同堂》从结构上来看并没有起承转合的戏剧化情节,正面战场、宏观政治格局变化和节点性事件在小说中通过新闻和消息的形式虚化处理,而详细描写了身处历史变局中的小人物的创伤经历与体验,从而使得其人物形象具有了隐喻的效果: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家国一体的颠沛沉浮、民族精神的砥砺磨炼、和平与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景。老舍以一个老北京人的熟稔[rěn],几乎复原了旧京的民俗画。忆念中那安详恬美、人情醇厚的故国家园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从而也进一步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共感。[4]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