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应龟

刘应龟
刘应龟(1244—1307),字元益,号山南,宋末元初义乌县青岩(现义乌市江东镇青岩刘村)人。曾任杭州府学学正,义乌教谕。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后归隐而终。

遁 迹 林 壑

刘应龟出身于耕读之家,祖辈没有人做过官。他父亲虽只初识文字,但也属“头面”人物,村中凡有“口角”之类纠纷,他一到场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他母亲出身“大家”,贤能淑慧,是翰林院编修左曹郎官黄梦炎的女儿。刘应龟自少意气恢宏,落落多大志。潜心研习义理之学,以古代贤人作为追随的目标。南宋咸淳元年(1265),刘应龟入太学为内舍生。当朝丞相马骥,十分欣赏他的人品和学识,要将亲生女儿许配给他。按世俗目光看,这是个高攀权贵,升官发财的良机,可他却不慕虚荣,婉言谢绝。他敢于在亟相面前拒婚,引起朝野哗然,名噪一时,被称为“江南奇士”。南宋德[yòu]元年(1275)初,元军已顺流东下,沿江城邑纷纷败降。同年十一月,元军兵分三路直奔南宋首都临安。次年正月初八,元将伯颜进至皋亭山(今浙江杭州东北)。二月初五,南末恭帝降。此时正值刘应龟大展才华之时,由于政局动荡,南宋京都沦陷,他目击时艰,不愿以身为殉,就挑着书卷回到故里。在南山的南面(石门山)筑了土屋,栽植花木,以采药卖药隐迹山林,长达15年之久。刘应龟平日待人接物至诚至信,从不矫揉造作,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甚得乡人称颂。乡邻素知刘应龟的才华,都劝他出山为官,但刘应龟坚持清贫自守,拒不答应。
刘应龟的贤能终于传到了京城,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廷派官员到义乌强行起用他为本邑(义乌)的教谕。后改调月泉书院山长。他累次政绩考核合格,理应提拔升迁。但由于前来考察的官员失误,过了一阵,吏部还没有收到他的名单。直到大德十年(1306),朝廷才派他去杭州府任府学学正。他也没有一句怨言。过了一段时 间,就拂袖回乡,以遂隐居的初衷。大德十一年(1307)八月二十日,刘应龟因病卒于家,享年64岁。

传 道 授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