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尖线虫病-快懂百科
干尖线虫病,也被称为白尖病或线虫枯死病,是一种主要影响水稻的疾病。这种病在中国各地的稻区均有分布。尽管多数植株能够正常抽穗,但受感染的植株通常表现出矮小、病穗小、秕粒多、不易结实以及穗直立等特征[1]。 形态特征
干尖线虫病的病原体为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ensen,属于线形动物门。雌性线虫呈蠕虫形,体长约500至800微米,尾部逐渐变细,阴门角皮不突出。雄性线虫上部直线形,体长约458至600微米,死亡后尾部呈直角弯曲。尾侧有三个乳状突起,交接刺新月形,无交合伞。线虫活动时类似蛇在水中游动,静止时则常扭结或卷曲成盘状[2]。 病理症状
干尖线虫病的症状在苗期并不显著,但在4至5片真叶时期偶尔会出现叶尖灰白色的干枯现象。随着植株的成长,尤其是孕穗后,干尖情况会更加严重。剑叶及其下方的2至3片叶子的尖端可能会变成黄色或半透明,随后转为灰色或淡褐色。在潮湿环境下,这些干尖叶片会展开呈现半透明的水渍状,而当水分蒸发后又会再次卷曲。有些病株可能不会显示出明显的症状,但它们的稻穗仍可能携带线虫。受影响的植株虽然大多能够正常抽穗,但往往表现为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