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道泉

中国藏学家、语言学家
于道泉(1901年10月18日-1992年4月12日),字伯源,山东淄博人,[2]教育家于明信先生的长子,[3]于若木的兄长。[4]藏学家、语言文学家、教育家。[5]
于道泉于1917年进入山东省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1920年毕业后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先读化学系,兼修数学,后转社会系,专修西洋史和社会学,于1924年毕业。同年,为来华访问的印度诗圣泰戈尔(R.Tagore)做临时翻译。经泰戈尔介绍,于道泉放弃留美,到国立北平大学担任梵文教授钢和泰男爵的课堂翻译,并随其学习梵文、藏文。后跟随雍和宫的蒙藏喇嘛学习藏文、蒙文,同时兼学满文。在国立北平图书馆担任研究馆馆员时,于道泉搜集大量蒙满藏经。[2]1934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1949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语系讲师,文学院藏文教授。1951年根据拉萨话的语音系统,设计了藏语拉丁化拼音方案。1953年被调入中央民族大学语文系,长期从事藏学人才培养。[5]1992年4月12日在北京谢世,享年九十一岁。[2]
于道泉曾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世界语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海淀区社会福利基金会名誉副会长等职。代表作品有《仓央嘉措情歌》《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普通文字的数码代字:数字化文字与拉丁化文字对照》等。[1]

人物简介

于道泉(1901~1992.4.21)字伯源,临淄区齐都镇葛家庄人,是著名教育家于明信先生的长子。藏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从小受其父的熏陶和影响,养成了凛然正气和笃学的精神,季羡林曾评论他:“是一个有天才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淡泊名利”;据《民族学院院报·语言奇才于道泉》说他:“掌握了十三种语言,有藏、蒙、满、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土耳其世界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