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组织是两会八部。当年进入图书馆时,有不少规矩:穿中装时,如果只穿短衫裤。是不能进馆的,因而即使是再穷的学生,一件旧的蓝布大褂总要穿的。[1]
简介
中国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家图书馆。1909年清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馆址定为北京什刹海的广化寺,缪荃孙被任命为正监督。 1912年7月江翰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京师图书馆阅览章程十八条获得批准,同年 8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藏书5424部,151375卷, 52326册,其中善本880部,28412卷,10822册。1913年2月江瀚调任他职,教育部派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负责管理该馆,实际由周树人(鲁迅)负责管理。1913年10月教育部决定改组、迁移该馆。1917年1月26 日该馆在安定门内方家胡同清国子监南学旧址开馆。在鲁迅负责该馆工作期间,1917年 4月该馆获得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的权利,并入藏了《永乐大典》残本和文津阁藏《四库全书》(见四库七阁)。1928年5 月南京国民 党政府大学院改京师图书馆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国立北平图书馆 的外观是十分华美的,它的内部更为精美。外部完全是中国宫殿式的,而内部则完全是西方式的,在三十年代初。它的内部设备,比之于大洋彼岸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毫不逊色。不说别的,单只它那中央大厅左右两侧下楼梯的卫生间。铺地六角小瓷砖,绿色的,外面看不到里面,里面看得见外面的窗玻璃,一色都是美国货,比北京饭店的还讲究。 大楼是两层玻璃门,有转门,进门之后,先是衣帽间,以供读者存衣帽、书包等。衣帽间十分讲究,都是进口柳安木的护墙板,一格格的挂衣帽的格子,铜号牌、铜衣钩灿灿照眼。存好衣帽,发给一个铜牌子,出馆时凭牌取衣帽。进二道门再发一个牌子,有如出入证,又如借书凭证,凭这个证到各个阅览室去借书、借杂志。借书时,把这个证押放在借书处,如果不还书,职员便不发还这个证,那你也就出不了馆的大门,因为出门时,要收回这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