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彝

分布在云南等地的彝族支系
白彝,是云南东南部等地区最古老的彝族土著支系之一,[1]主要群落支系有纳苏泼、葛泼、芒佐等。[11][3][6]其中“纳苏泼”白彝主要聚集居住在云南楚雄、昭通文山红河西双版纳大理,四川凉山,贵州毕节,广西隆林等地;[3][12]“葛泼”白彝,主要分布于云南寻甸、泸西、师宗、罗平、马龙、嵩明、弥勒、石林东川等地,1999年人口数为6.24万人;[6]“芒佐”白彝主要分布在滇桂交界的地区,截至2015年这个群体的总人数估计超过2000人。[4][13]白彝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东部方言,通用汉语,无文字。[9][10]
据葛泼白彝创世史诗《莫棉巴》记载:彝族起源于云南昆明,并从此分支。由于彝族注重祖先崇拜,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氏族祭祖大典“耐姆”[c]礼俗是彝族扩大其各氏族分布范围的重要原因。[3][14]彝族传说,自六祖时代开始,彝族社会中出现了奴仆,阶级分化逐渐明显,又经过十代产生了“兹”[d],到了第十二代时,分化并逐渐形成黑彝和白彝。[15]
从信史角度一般认为,白彝在先秦前居栖于古滇国[e],称为“昆明人",后因战争等原因迁徙到漏卧侯国[f]境内。[1]纳苏泼白彝[g]支系始于西汉,原居昭通,后迁凉山,文化融合涉及昆明人、羌人[]人等。他们早期过着游牧生活东汉时期形成奴隶制社会结构,最高等级为曲伙。1958年3月民主改革后,废除奴隶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16][15]白彝葛泼支系分布云南东南部,历史可追至先秦称“昆明人”的时期。[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将音近群体及自称他称相同者划归白彝支系。[6]
白彝原始宗教信仰众多鬼神精灵,[9]部分接受儒释道影响,[8]也有信奉天主教的。[9]他们的传统节日丰富,有跳弓节、采花山节、补年节、密枝节、回娘节等。[17][8][9]在文学艺术方面,他们有留传上千年的创世纪史诗《莫棉巴》,这部史诗里讲述了天地生成、种族繁衍、白彝人迁徙等历史。[3]
白彝人在旧社会虽然生活比较困苦,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多为简陋的茅草屋[1]在食物上,他们主食大米、玉米或麦类,肉类以猪肉为主,同时也食用牛肉、羊肉以及家禽等,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传统的食品“春靶粑”。[9]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后,白彝人发展农业、商品经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特别是住房升级为砖木结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