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晖(1891年9月5日—1967年2月15日),[1]男,字钧乾,湖南湘潭人,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中国近代歌舞之父、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氏八骏”之一。[2]
1910年前黎锦晖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7]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8]1910年,他考入国立长沙高等师范学堂,[4][9]1912年毕业后在北京和长沙,任职员、编辑、音乐教员等。他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曾尝试着用传统曲调配上文言歌词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爱好。1919年,蔡元培创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黎锦晖任“潇湘乐组”组长。[4]1920年至1927年黎锦晖在上海主编《小朋友》周刊,创办中华歌舞专修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7]1929年,他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0]1956年8月,黎锦晖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音乐大会。[11]随后1936年抗战爆发,黎锦晖去了四川,并写了 《抗日三字经》《中华民族战歌》《十里送夫》等十几首革命歌曲。[12]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1956年8月,黎锦晖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次音乐大会。[11]1967年2月15日在上海病逝,终年76岁。[3] 2001年9月,由文化部牵头的纪念黎锦晖先生诞辰110周年暨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全面评价和肯定这位中国新文化开拓者之一、现代流行音乐奠基人的历史功绩。为中国歌舞音乐走向现代拉开了序幕。[11][13]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