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

西晋名将、战略家、政治家与文学家
[](221年-278年),字叔子,被封征南大将军、钜平侯,魏晋时期泰山郡南城县人,被世人尊称为“羊公”。[2]
羊祜出身名门,祖上世代为官,父亲为上党太守羊衜[yáng dào],母亲是汉末名士蔡邕[cài yōng]之女。[2]羊祜早年多次拒绝征召,直到中年出仕,正值魏晋交替,深得司马家信任与器重。[2][3]晋武帝司马炎想要灭吴,命羊祜镇守荆州[a]之后羊祜坐镇荆州十年,这期间知人善用,屯田整军,一边与吴国边境将士对峙,一边主张怀柔政策,收拢民心,并且通过十来年的研究和策划,在晚年时为晋朝贡献平吴之策。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羊祜去世。羊祜少有军功,却被誉为一代名将,虽多次拒绝加封,依然位至三公,被封钜平侯(多次加封南城郡侯,都被羊祜坚拒)。[2][4][1]
羊祜生前虽未能见到平吴策的实施与三国归晋的一统,但他提前为三国归晋做好了战略准备与规划,同时也为灭吴之战储备了众多人才。[5]在羊祜死后两年,晋朝君臣正是按照羊祜生前制定的灭吴之策,一举灭吴,实现天下一统。[2][6]
羊祜手握重兵而心怀仁义,深受朝廷信任与百姓爱戴,其死后,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都为之悲痛万分,晋武帝为之素衣痛哭,追赠侍中、太傅,赐谧号“成”。襄阳百姓在岘山上为其立碑建庙,前来祭拜的人无不感念羊公的仁德而流泪,其碑故又名堕泪碑。[2][4]

人物生平